目标引领 攻坚克难
努力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良好开局
——在南通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9年2月23日)
施卫东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学习贯彻之年、深化改革之年、规范管理之年。一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紧紧围绕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和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实现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高效落实重点任务,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1.核心指标任务基本完成。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百强省属高校绩效评价获A等,再次成为培育支持高校。在ESI中国高校综合排名中列第116位,进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前1000名,列全国第125名。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单位)。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铜奖2项,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引进“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3人。新增工程学进入ESI前1%行列,基础医学、机械工程2个学科获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自然科学获国家级项目97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立项数列全省高校第9位。石油和化工行业泵及系统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我校首个全国性行业重点实验室。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理论文章;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合作8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军工保密认证顺利通过验收。
2.党代会绘就了新蓝图。学校行政领导班子按期换届;成功召开校第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确定了实施“8050计划”,即到2023年,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跻身全国80强,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到2032年,也就是建校120周年时,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跻身全国50强,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
3.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完成了机构设置调整,机构总量精简14个,占15%左右,完善了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模式。修订了所有的机构职能,初步明确了各单位内设机构和职数设定,促进了减员增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严控干部职数,优化选任程序,初步完成了中层干部换届调整,实现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了处级干部退出领导岗位机制。
制定、修订了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专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教学与科研业绩分计算办法、教学与科研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并有效建立了符合“四有”大学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学校成为江苏省依法治校试点校。全面启动了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订了啬园校区新一轮建设方案,杏林学院办学主体迁至启东校区,大力推进钟秀校区土地置换,实质性推动了资源整合。
4.师生获得感不断提升。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统筹使用学校资金,尽可能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和收入水平,教职工年收入增幅超过10%。调整了人才租赁、人事代理人员医保基数,做到了与事业编制人员同工同酬同医保。适应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全面落实新的退休政策,妥善解决了新旧政策衔接过渡问题,充分保障了教职工权益。
(二)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学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1.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新提升。有序推进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重点教材立项8部。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项目12项,获批建设资金6900万元。获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平台1个,入选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精彩一课”(微慕课)作品第一批次1项,获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优秀案例1项。入选全国体育竞赛百强高校。1名教师获省第七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二等奖。获省研究生教改成果二等奖1项、教改课题10项(其中重大2项、重点3项),省研究生工作站12家、优秀研究生工作站3家。获首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案例教学大赛二、三等奖2项。
张謇学院和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正式揭牌,首次分别招收30名“新工科”学员和60名大数据专业学生。高水平兵乓球运动队首次招生。自动化、小学教育顺利接受专业认证。招生专业数从2017年的93个降为84个。新增30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杏林学院完成一期实验室建设并投入使用,3个专业获评独立学院星级专业。分析测试中心获得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工程训练中心自行设计开发并建成了3个教学平台。学校获江苏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2014-2018年江苏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普通本科面向全国招生7206人,杏林学院面向省内外招生3073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与同期相比增加500多人,增幅达33.16%,位列全省高校前列。录取博士研究生28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56人,再次获评省研究生招生管理优秀单位。本科生年终总就业率98.12%,年终协议就业率97.51%;升学出国录取率20.56%,再创历史新高。杏林学院学生毕业率98.32%,学位授予率95.67%。研究生总就业率首次突破98%,创历史最好成绩。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0项、省级项目7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个、省级项目6个。获2017届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20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团队2个。获全国机器人大赛冠军,在中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中获得2金2银3铜的好成绩。获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72项,江苏省教育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5项。在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中合格率达9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获省优秀硕士论文8篇,申报入选率100%。
2.师资队伍彰显新活力。聘请李昌钰博士等4人为学校终身教授,柔性聘用双聘院士3人、特聘教授12人、特聘副教授2人。1人获聘省政府参事,35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省“333工程”、省“六大人才高峰”、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双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项目,1个团队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签约博士116人,其中海外博士35人;18人取得博士学位,其中取得海外博士学位4人;目前我校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49.81%。110多人出国访学研修,目前,我校具有3个月、6个月以上境外研修背景的专任教师分别达到31.21%、22.93%。2人获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获江苏省首届“十佳研究生导师”(提名),2人获南通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二等资助3项,实现特别资助“零”的突破。设置“认定评审”、“破格评审”通道,鼓励分型发展,激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102人获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首次实现优秀年轻博士直接晋升教授。
3.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果。ESI潜力学科中,药理学与毒理学潜力值达79.14%,化学潜力值57.05%,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潜力值55.5%。基础医学、新能源及其装备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二期项目顺利通过验收。8个“十三五”省重点学科全部通过中期考核,其中3个学科获优秀。13个学科入选“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其中医学和教育学进入全国前25%。对照申报条件和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分析报告,制订切实可行建设方案,不断加强博士点培育和新增硕士点建设。组织3个专业学位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组织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硕士点参加合格评估,材料已上报教育部学位中心备查。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新增博导36人、硕导382人,并首次实现副高职称教师遴选为博导、中级职称教师遴选为硕导;严把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关,通过审核的博导26人、硕导648人。
4.科技创新呈现新亮点。自然科学类纵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比2017年增长26%。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实现了零的突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204篇。申请发明专利306件,授权发明专利218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项,立项数列全省高校第11位、全国高校第79位;获省社科基金项目14项,省艺术基金项目1项;获省教育厅高校哲社项目40项;人文社科立项科研经费650余万元。发表CSSCI(含CSSCI扩展版)论文203篇;出版学术专著50部,1篇学术专著入选“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获省委宣传部优秀理论成果奖5项、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项、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5项、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5项。
5.平台建设提供新支撑。全校实现基地建设到账经费1475万元。依托“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中心”获批首个省军民融合项目。“个体柔性防护用纺织品科研基地”成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研基地。成立了南通大学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方玉米科学观察实验站项目顺利通过现场考核验收,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在教育厅阶段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入选2018中国高校智库百强榜,再次获评省智库年度考核优秀;“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被评选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校科协获批2017年度江苏省优秀高校科协。
6.服务地方展现新作为。技术转移中心荣获江苏省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并再次入选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横向科研项目立项377项,合同金额6264万元,到账金额4437.23万元,转让专利16件,横向项目到账经费和专利转让数均创历史新高。与海安市、启东市、南通市开发区、通州区、太仓市、沭阳县等地方政府和福耀集团、神马电力、SK百朗德等龙头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新增技术转移分中心4个、校企联盟40个、产学研基地53个。17人入选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继续教育上缴学校收入716.4万元,比2017年增长14.6%。BEC考点获评教育部考试中心考务评估优秀单位,继续教育学院被评为省“优秀继续教育学院”。
7.国际化进程实现新跨越。新增英国斯旺西大学等12所海外友好学校,与意大利锡耶纳音乐学院等高校签订22个合作协议。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批招生45人。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学生顺利赴美学习。组织实施了77个海外学位项目、学分项目和短期交流项目。新增1个博士生专业、6个硕士生专业、2个本科专业,招收本、硕、博留学生的专业数达到18个;获批1个本科“优才计划”。留学生总规模增至763人,其中69%为学历生。当选为“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学校获评“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先进集体”、“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8.服务保障取得新实效。拓宽募集资金渠道,引进捐赠新增协议总额1735.6万元。成立了浙江校友会和南京校友会。加大预算改革力度,合理配置财力资源;推进内控制度建设,不断规范校内经济行为,全力防范财务风险。逐步实现了财务会计从传统核算型向智能管理型转变。完成审计审签项目241项,审计审签金额2.76亿元。
青年教师周转公寓1号楼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初步完成体育馆项目的规划研究工作。启东校区二期工程建成交付使用,体育馆完成封顶;三期工程可研报告成功获批并完成了初步设计报批工作;同步启动了启东校区修编和四期工程建设,确定了总体修编的设计要点。
进一步加强了对经营性资产特别是经营性房产的监督管理,推动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教育超市新增教工生活馆,校园快递服务实现提档升级。引进7MA共享单车,方便了师生校园内通行。获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优秀单位”、“高校物业管理优秀项目”、“百家中国好食堂”称号,后勤服务与管理改革案例被遴选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优秀案例。
图书馆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图书馆2016-2017年度先进集体”。档案馆被授予“江苏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报社科版“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栏目获省优秀社科理论期刊栏目;《廉政文化研究》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扩展版);学报社科版、《廉政文化研究》分获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报医学版获评2018年度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
充分调研论证了智慧校园网建设方案。建立了公共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中心,建设了单点登录中心,PC端综合服务平台、移动端“今日校园”APP成功上线运行;建设了统一支付平台、统一通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学工系统等。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维护,建立健全了信息网络安全组织领导体制、责任机制和工作机制。
9.江海名院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国“心衰中心”、“房颤中心”通过验收,成为“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建设单位)”;获批江苏省胸痛、创伤、卒中救治中心。完成健康与疾病管理中心搬迁工作,中心环境大为改善。牵头成立了由南通、盐城、连云港、淮安、泰州等地15家县级人民医院组成的医教研协作联盟,服务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基本建成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库,与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签署了共建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深化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及其总医院等国外高校和医院的医教研合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重大疾病专项3项,国家博士后基金2项。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获江苏省卫计委面上项目资助5项、预防医学项目资助6项;发表SCI论文264篇。7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其中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2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普外科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资质。获国家卫健委“2018年度改善医疗服务优秀医院”荣誉称号,并获“改善医疗服务优秀科室”1个,“改善医疗服务优秀个人”1人。2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住培管理工作者”和全国“十佳优秀住院医师”。
10.大学文化建设展露新气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完成南通大学商标注册申请,加强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确立了校庆日、校歌,开展校庆月系列活动,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深入开展“与信仰对话”“名人名家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举办第十五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张謇教育史馆、校史馆、范曾艺术馆等文化研究机构和场馆作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放大“莫文隋”育人效应。积极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张謇研究、廉政文化研究、范氏诗文研究、蓝印花布非遗文化传承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11.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思想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实践再创新、工作再抓实。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功与南通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管理为抓手,持续推进“双抓双促”大走访大落实活动。全面开展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继续大力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研发使用了“基层党建工作记实系统”,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扎实推进民主管理,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1人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实现了零的突破。注重发挥教代会、工会、学生团体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服务好离退休老同志,校关工委荣获“全省高校关工委优秀工作团队奖”荣誉称号。校团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坚持从严管理干部队伍,把从严管理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发挥干部考核“指挥棒”作用,对2017年度目标考核排名后10%的部门和处级干部年度考核后3%的干部进行约谈。研究推进处级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和容错纠错实施细则,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省委巡视18所省属高校问题清单,深入对“表”找差,认真抓好整改。紧盯国有资产、选人用人、经济活动内控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启动首轮校内巡察工作,7家基层党组织接受巡察。
有效纠治“四风”问题,对公款接待、办公用房、通讯补贴、会议管理、财经制度等领域“四风”问题开展检查,及时抓好整改。大力推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严格落实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接待日制度、听课制度、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大力整顿文风会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加强机关作风和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党风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好转。
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突出抓好政治稳定,完善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切实做好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与特殊时期的维稳工作,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进步源于奋斗,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离不开校党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老领导、老同志无私奉献打下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努力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学校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债务压力依然严重制约学校发展,需进一步加大盘活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力度;内涵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字号的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平台、重大项目、标志性成果还不多;师资队伍整体的国际化程度偏低,科研国际化水平不高;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学校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对此应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我们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群策群力,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良好开局
去年11月底12月初,学校成功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8050”的宏伟奋斗目标,对今后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9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按照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和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四大战略”,扎实推进“八项工程”,努力打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攻坚战,力争学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2020中国大学评价》中进入前110位,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良好开局,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一)重要指标
新增国家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以上,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以上;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4项。新增国家级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12人,省级以上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2个;引进高水平博士100人以上。力争药理学及毒理学进入ESI前1%;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2项,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8-10篇。
新增省部级创新平台1个。新增国家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05-110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项;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8-20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项。新增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3-4项。授权发明专利220件,转让发明专利70件。以第一单位发表SCI、EI、SSCI、CSSCI等检索论文2000篇,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50部。拓展海外友好学校10所,入选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
(二)主要举措
1.大力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工程”,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强化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出台本科教学三十条。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分批分层立项建设一批示范性核心课程,探索和建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教授负责制。推动考试制度改革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
着力提升专业内涵。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积极培植专业新的生长点。启动校优势专业立项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建设项目、“双万”建设专业以及省品牌专业二期建设项目。根据省教育厅安排,拟组织1-2个专业类接受省综合评估;做好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做好2019年度新专业综合评估;有序开展校内专业综合自评。2019年招生专业控制在82个左右。
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积极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积极申报省级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共享平台和项目。改造建成一批研讨型教室、互动教室、智慧教室。打造一批校外教学实践示范基地。加快启东校区二期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工程训练体系和平台建设,改善实训条件。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力争实体化运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全面建立健全“多元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多元分类”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多元协同”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多元共享”创新创业保障机制。重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力争建成省级示范中心。培育与教师科研深度融合的高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加强“四层三维”竞赛体系建设,打造一院一品牌赛事;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重点培育“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大赛项目,重点扶持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等有影响力的赛事,冲击高级别奖项。
加强招生就业工作。进一步优化本科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做好外省普通本科招生进入本一批次拓展工作。加强指导服务,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力争2019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年终就业率达到98%,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支持杏林学院改革发展。对标找差,为迎接独立学院评估验收做好准备;选派部分教师支持杏林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迎接省教育评估院2019年专业综合评估。
2.大力实施“高水平师资建设工程”,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增设海外人才工作站,设立人才引进“伯乐奖”。加强学校政府联动,建立“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地方”的引才用才机制。改革柔性聘用制度,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模式。试行人才特区,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完善“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建设模式。实施校内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精准扶持富有潜力的校内高层次人才;试行对校内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开辟绿色通道,激励优秀青年人才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巩固实施周建忠名师工作室等品牌服务,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深入推进教师团队建设,鼓励青年教师以团队方式开展合作研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政策和操作流程,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力争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占比达到56%,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经历占比达到25.5%。出台岗位聘用实施办法,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建立能上能下、优绩优酬的人事管理机制。完成首轮岗位绩效定档,常态化开展岗位聘用工作,进一步深化绩效工资改革。
3.大力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提升学科内涵水平
加大ESI前1%学科、博士授权学科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学科高峰;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入榜学科为基础,打造高水平学科群。专项培育潜力值超过50%的潜势学科。强力推进博士培育点建设,有效落实建设规划。以教育部学科评估指标为参照,做好学校现有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组织做好学位点合格评估和期满三年的学位点专项评估。推进申请—考核制、硕博连读为主的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扩大博士生非定向生源比例;完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优化招生考核评价体系,硕士生招生重点考核优质生源比例,博士生招生重点考核优秀硕博连读生比例及非定向生比例。深化博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健全培养过程管理体系;实施2018级博士生学科综合考核,各学科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完善研究生开题报告信息化管理制度,确保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有效时间;严格组织硕士生中期考核,深化分流淘汰机制。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和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
4.大力实施“高水平科学研究工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结合省“科技改革30条”,制定、修订出台系列文件,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将2019年定为“科研团队建设年”,各学院凝练3-5个学科方向,大力建设科研团队。在继续建好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支持特色鲜明的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与地方协同创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力争高级别科研创新平台和高级别奖项有新突破。启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为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打好基础。加大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组织化、专业化、精准化推进力度,推动项目立项高位运行;规范在研项目过程管理,重视中期检查和结项工作,确保课题研究质量。加强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建设,力争建成省级高端智库。加强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申报省级研究平台。
5.大力提升服务地方能力,以贡献求支持促发展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与中创区高研院全面深化合作,推进与通州区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积极促成与海门市、如东县等地的深化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地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紧密对接,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争横向合作项目数、经费数、平台数、专利转让数有明显增长。加强产学研基地、校企联盟、产业学院等合作载体的建设与管理,重点推进通科微电子学院与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建设。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园园区产业创新体系。稳定学历继续教育招生规模,优化招生专业和教学点布局。整合校内外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建设非学历教育的品牌和特色。
6.大力实施“高水平国际交流工程”,加快国际化进程
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探索在海外建立分校,拓展事业发展空间;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争取与意大利锡耶纳音乐学院合作的“3+1”音乐表演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拓展“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进一步拓展新的中外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学分互认交换生项目及短期学生海外交流项目,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海外交流学习的需求,全年拟派出350名学生出国(境)交流。拓展学历留学生专业,重点拓展硕士留学研究生招生专业,逐步发展全英文授课本科留学生专业,提高学历留学生比例。全年新招留学生250人以上。推动留学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按照教育部要求逐步实现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趋同化管理。
7.大力实施“高水平资源保障工程”,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做好基金会和校友会工作。建立学院校友工作目标考核和评奖评优制度,积极筹建学院校友分会。完成8个地方校友分会的换届工作,筹建3个地方分会。加强引进捐赠工作力度。
推进校园基本建设。修编完成校园总体规划。确保青年教师周转公寓2号楼年底封顶。继续与崇川区政府对接创业街区建设,与中创区对接学校体育馆建设。进一步细化啬园校区新一轮基本建设方案,做好第三食堂、六期学生公寓、艺术大楼(大学生活动中心)、文科教学楼等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立项审批等工作。加速推进启东校区三期工程建设并确保按期交付,同步启动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和四期工程报批工作,确保体育馆按期交付使用。
提供优质后勤保障。根据新的机构设置与定编情况,调整行政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加快推行房屋定额管理和有偿使用。推进能源监控平台三期工程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公寓食堂的筹建工作,建好啬园校区电瓶车智能充电桩并投入使用。
做好财务审计工作。以深化改革、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为契机,进一步下放财权,合理配置财力资源,建立新的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推进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建设。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适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优化智慧校园基础平台;建设身份组织架构系统,完善学校基础数据管理;进一步整合各部门管理服务资源与数据;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网。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与管理。
做好杂志、图书、档案等工作。做好杂志的提档升级工作;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以创建“省档案工作规范四星级单位”为目标,认真做好档案工作。
8.大力实施“高水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努力构筑通大人的精神家园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张謇教育思想、廉政文化等研究,持续放大“莫文隋”典型效应。发挥校院两级微信、微博、网站的门户功能,打造宣传矩阵。依托“融媒体”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加强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建设、“校庆月”活动品牌建设,增强师生的集体归属感和价值认同感。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实施“一院一品”计划,打造富有专业特色的学院文化建设品牌。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打造体现学校专属印记、江海地域特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建设品牌,提高文化辐射力和引领力。继续加强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建设,丰富校园景观文化,发挥场馆的文化育人作用。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9.大力推进医疗服务品牌建设,打造高水平江海名院
加强对手外科、医学检验科、骨科、眼科、普通外科等5个专科的建设,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加强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建设,确保通过省级验收;组织做好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及复核评审;制订“首席医学专家”评审标准,评定各学科首席医学专家。不遗余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争引进国家级人才取得突破;支持临床科室与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科研工作站”。制定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面上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继续实施“江海名医英才、俊才计划”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对青年骨干的支持力度,促进科室人才梯队建设。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开启新院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突出政治建设统领。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穿工作始终,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时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提高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实现新作为的能力。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提高网络舆情处置能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跟进式”育人要求,统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把价值导向贯穿到每个环节,形成学科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打造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积极申报教育部“三全育人”示范点项目。
3.提升组织建设水平。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构建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完成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换届,提升标准化党支部建设水平。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开展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做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验收。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员先锋工程、大学生党员素质工程。以《“我是共产党员”记实手册》和“基层党建工作记实系统”为抓手,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4.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选拔政治过硬、品行优良、业务精通、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制定《南通大学推进处级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南通大学处级领导干部容错纠错实施细则》,建立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容错纠错机制。加强换届后院级领导班子的政治建设。调整补充处级科级干部队伍,制定《南通大学科级领导干部管理办法》,推进科级干部校院两级管理。完善干部考评体系,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严格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和分党校建设,发挥其党员干部培训主阵地作用。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对照巡视巡察整改要求,抓实抓细问题整改,做好“后半篇文章”,巩固巡视巡察成果。继续开展第二轮校内政治巡察工作,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对“人财物”等重点部门开展专项巡察,实施精准靶向监督。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和“四风”隐形变异问题,抓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继续开展机关作风建设专项督查。做好问题线索处置,坚持“一案双查”,科学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精气神。
6.创建和谐稳定校园。做好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继续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和关工委工作。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强化风险意识,做好管好重要事件、重要时间节点。修订完成《南通大学章程》,落实依法治校示范校举措,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争创全省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巩固深化“省平安校园示范校”创建成果,实行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19年是贯彻落实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我们的每一次决策,都需要大家的鼎力支持;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大家的广泛参与;学校的每一步跨越,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奋斗的目标盯得更紧,把攻坚克难的步伐迈得更实,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